伴隨著2022年新年的第一縷曙光,冬日的石家莊藍天為幕、氣爽天凈,為現代化、國際化美麗省會城市建設增添了一抹亮色。
剛剛過去的2021年,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在省生態環境廳精心幫扶指導下,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統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以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守護民生福祉為目標,著力解決人民群眾的“心肺之患”,在各級各部門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2021年全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退出全國168個重點城市排名“后十”,扭轉了石家莊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排名多年居全國末位的被動局面,百姓的藍天獲得感不斷增強。
高位推動 打造大氣污染防治“動車組”
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扭轉我市空氣質量污染指數落后局面,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客觀要求,也是倒逼產業轉型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美麗省會城市的迫切需要。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特別是2021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多次專題研究部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市委書記張超超多次組織召開專題會議,研究生態環境保護特別是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并深入一線調研指導。市委副書記、市長馬宇駿多次召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推進會和調度會,謀劃推動建立生態環境保護“五項機制”。主管市領導數次帶隊夜查,強力推行市、縣兩級領導常態化帶隊夜查機制,日復一日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實施日調度。
為深入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我市進一步健全完善了網格化環境監管“1+4”問責機制等五項制度,大力加強了制度保障,通過全方位加大環境監管密度、力度、廣度、深度,為推動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提供了強勁動力。
2021年5月以來,全市生態環境系統開展全員、全時、全域、全行業推進大排查、大整治行動。在2021年倒計時100天之際,還開展了大氣污染防治“百日攻堅”行動,激勵全市生態環境隊伍高質量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9月以來,省生態環境廳每日精準調度、指導幫扶,特別是進入12月攻堅月以來,抽調多地執法人員490余名開展集中交叉執法。市政府堅持每日調度,精準指揮縣(市、區)及時消除大氣污染隱患,為改善全市空氣質量發揮了關鍵作用。省、市密切跟蹤調度大氣環境安全隱患排查、整治情況,進一步加快了全市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的步伐。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市大氣辦和市生態環境局咬定改善空氣質量目標任務,按照“減總量、管夜間、控揚塵、削高值”總體思路,實行時會商、日排名、日通報、日調度,嚴格落實預警提示、通報曝光、定期約談、解剖督查等制度,層層傳導壓力,責任落實到基層。各縣(市、區)對標對表抓落實,各方攜手齊參戰,推動大氣污染防治任務落地見效。
科學謀劃 打好精準治污“組合拳”
石家莊市統籌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管、控、調”綜合發力,環環相扣,久久為功,重在平常、日常、經常,把每一項管控措施落實到精細處。
源頭嚴管:科學規劃,盡銳出戰。謀定而后動。我市科學謀劃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先后制定了《石家莊市2021年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工作方案》《關于依法科學精準實施大氣污染管控 確保持續推進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的實施意見》等指導性文件,高標準繪就打好全年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作戰圖、時間表和任務書。
按照各項既定方案,全面抓好落實。市生態環境局常態化實施局領導和科室駐縣包聯、各縣(市)區安排雙駐廠員進駐重點企業全面督導幫扶等工作機制,確保重點時段空氣質量有效改善。
全市公安和生態環境部門協調聯動,組成聯合執法專班,對危害群眾生態環境安全、群眾反映強烈的偷排偷放、超排超放、監測數據造假等環境違法行為“零容忍”,依法依規嚴厲打擊。市生態環境局統籌市、縣兩級環境執法力量,抽調258名執法骨干組成11個攻堅執法組和19個夜間交叉執法組,白天嚴管,晚上嚴查,努力實現環境污染根源治理。
同時,緊跟環境執法進程,在媒體上公開曝光84起環境違法典型案件,依靠媒體監督、群眾監督的強大力量,督促企業牢牢樹立環保意識,積極整改,不斷提升污染治理能力,努力轉變發展理念和思路,全面走上綠色發展之路。
過程嚴控:科技監管,精準發力。市生態環境局組建生態環境保護指揮中心,24小時值守,精準指揮調度,最大程度“削峰降速”,尤其是針對重污染天氣過程,提前預警、迅速響應,分類管控,無縫銜接;實行“雙崗雙班”制度,及時下達管控指令,同時安排人員檢查反饋指令落實情況,確保第一時間解決問題,消除污染高值。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市大氣污染防治指揮調度平臺接入了環境監測站、涉企在線監控、工地在線監控、渣土車在線定位、秸稈焚燒視頻,以及氣象預測預報等大數據,全市818家工地安裝PM10在線監測儀1235臺,視頻監控6000余路,為推進科學治霾、精準治霾提供技術支撐。
生態環境保護指揮中心綜合應用衛星遙感熱點監測、激光雷達走航監測、機動車固定遙感監測、河流應急監測預警、高架源企業在線監控數據遠程質控等技術手段,進一步提升了環境綜合監控數據整合分析和整體指揮調度能力。
全市持續開展在線監測數據“打假”行動。出動執法人員4260人次,檢查重點排污單位1556家次,發現環境違法問題230個,辦理自動監控設施違法案件8起,壓實企業主體責任,保證自動監測數據“真、準、全”。
科技監管為我市的廣闊天空安上了“永恒之眼”,精準管控為空氣質量改善提供了“對癥良方”。根據專家分析研判,全市持續開展了整治揚塵、揮發性有機物污染、重污染天氣應對等系列攻堅行動,并取得了較好成效。
調整結構:減排降碳,綠色引領。大氣污染防治是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和民生工程,靠的是精準施策和擔當實干。防治大氣污染要把企業管好,絕不是把企業管死、把產業管死,是要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要求,對企業“多排多限、少排少限、不排不限”,做到一廠一策、精準管控。
全力實施煤炭消費總量壓減和清潔能源替代,做到新增涉煤項目立項“零審批”,采取綜合減煤措施,嚴格控制鋼鐵、電力、建材等主要行業耗煤量。華電石家莊熱電2臺20萬千瓦燃煤機組、宏源熱電2臺0.6萬千瓦燃煤機組關停到位,欒城區騰達供熱站已于10月底完成供熱替代;同步推動重點用能單位能源替代,完成元氏縣惠源淀粉廠和趙縣友誼化工有限公司天然氣鍋爐清潔能源替代改造工作。
同時,印發《石家莊市劣質散煤管控“百日會戰”行動方案》《石家莊市2021年強化劣質散煤管控工作方案》等多個方案,組織各類專項行動,持續開展督導檢查,嚴厲查處違規銷售、存儲散煤行為。2021年以來,煤檢站共檢查運煤車輛18822輛,抽檢煤炭樣品4415個批次,查扣散煤150噸。
為進一步降低NOx排放量,有效解決機動車排放對城市空氣質量的影響,我市本著改善民生、補齊短板的原則出臺多項措施,提前淘汰老舊車輛,促進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2021年7月1日起,全市97家重型柴油車銷售企業,已全部按要求銷售符合國六a排放標準的重型柴油車。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柴油貨車30407輛,推廣新能源車16662輛,建成充電站600余座,充電樁2萬多個,建設數量居全省首位。
在加快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石家莊市進一步健全完善正面清單制度,實施差異化管控,杜絕“一刀切”等簡單化操作。重污染天氣應急預警期間,優先保障正面清單企業,不限產、不停產、少檢查、少打擾,利用分表計電、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等遠程執法手段實施監測監控,對正面清單企業減少非必要現場執法。
同時,通過政策引領,積極引導企業主動開展污染深度治理和提標改造,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為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夯實基礎。
常態長效 繪就藍天白云“新畫卷”
爭取更多的藍天白云是為人民謀福祉的重要方面,是我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堅持的出發點。
“藍天、白云、朝霞,你看多美,看著就讓人高興!”2021年12月31日,市民王汝春指著清晨拍攝的照片對記者說。素有“天空攝影師”之稱的王汝春,從2014年以來,一直堅持用鏡頭記錄石家莊市生態環境的變化和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明顯成效。
“自從開始拍攝藍天專題以來,2021年是藍天天數明顯較多的一年,好多日子拍的都是藍天?!蓖跞甏焊锌鴱摹白粉欖F霾”到“記錄藍天”的巨大變化。從他的電腦中打開2021年拍攝的360多張天空圖片,映入眼簾的是一片醉人的“石家莊藍”,抑或還有朵朵白云點綴其間。
2021年以來,藍天如海、白云如帆的生態美圖頻頻刷爆朋友圈,給市民的生活增添了更多舒暢和愜意,也深深吸引了遠道來石做服裝生意的劉先生:“石家莊的環境一年比一年好,今年尤其好。我把家從外地搬了過來,以后就在這兒定居啦!”越來越多的藍天白云,讓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收獲了滿滿的幸福感。
回顧2021年,石家莊市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改善幅度居全國前列,帶給我們由衷的欣慰和無比的自信,全市各級各部門和全市人民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奮斗精神,敢打必勝,攻堅克難,久久為功,扭轉了我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排名多年居全國末位的被動局面,這無疑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也為做好新一年度的各項工作增加了更大的底氣。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展望2022年,推動省會石家莊空氣質量持續穩定向好,守護好氣清天凈、藍天白云這一美麗省會的最靚底色,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期盼,是我們矢志不移的奮斗目標。新的一年,要繪就省會天藍、地綠、水秀的美麗畫卷,需要社會各界大力支持,需要市場主體共同努力,需要各級各部門真抓實干。全市上下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實干勁頭,敢啃“硬骨頭”的拼勁和韌勁,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讓藍天白云、群星閃爍成為常態,促進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廣大人民群眾營造生態宜居、宜商宜業的優美環境,為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美麗省會城市提供優質的生態環境保障!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